从“鸡肋”到焦点时代的转变 体育课的改革已经准备就绪

2020-05-28 16:37 来源:新华社

在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,“放开学生”和“体育高考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随着建设健康中国步伐的加快,体育课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,越来越受到重视,甚至成为一些地方教育改革的重点。通过透视体育课的发展现状,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“健康第一”教育理念的逐步普及,还可以发现在成为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还需要弥补的不足和差距。

 体育课之热:全民健康成为共同追求

“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、国家和民族的未来,但我国目前的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状况不容乐观。大力提高全民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。”在5月25日召开的第十三届CPPCC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,程宏委员建议将学生体育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,全面开放体育课程,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师、场地和器材的基本标准,增加相关财政投入。

在今年的两会上,体育这个话题被多次提及,引发了热烈的讨论。随着全民健康日益成为政府和群众追求的共同目标,原本被视为“鸡肋”的体育课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太原市实验中学的体育教师颜永帅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:“过去,体育教师“生病”是相当普遍的,但现在好得多了,这基本上能保证体育课得到充分的满足。”

随着体育与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,人们对体育课的价值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应用。“2到16岁是人们锻炼的敏感时期,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。”山西省政协常委、山西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陈安平认为,体育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基础。一个好的中小学体育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,而且对提高社会技能、塑造拼搏精神和提高人格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
今年4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。明确指出,深化体育教育一体化,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,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,加强学校体育教育。这使许多业内人士看到了体育发展的新曙光。

“随着我们继续深化体育教育,国民健康的目标将越来越近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副院长双说。

体育课之殇:培育高质量体育人口任重道远

长假过后,全国的中小学最近纷纷复课,随之而来的是“学生体质下降”的话题最初,有十几个人在800米的测试课上可以得到满分,但是现在没有了。一位中学体育老师告诉记者,“疫情期间,学校每天都安排网络体育课,但由于缺乏老师的现场监督,孩子们的锻炼积极性不高,出勤率只有60%左右。”。"

“只要你离开学校,许多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,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体育课还不够完善。”华盛体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晓春表示:“目前,中国的体育人口仅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,这意味着有大量的人接受了体育教育

“据我观察,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体育课仍处于单纯追求体育行为的阶段。让学生跑、跳、动。即使他们实现了目标,他们也不会对某项运动技能进行持续、系统的训练,这导致许多孩子最终一无所获。”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的孟老师说:“这可能是中小学体育课的症结所在。当然,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,涉及到一系列的难题,如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、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配套设施等。”

“培养高素质、大基数的体育人口是成为体育强国的必要条件,而体育课作为关键环节之一,仍需提升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赵晓春说。

体育课之问: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课?

走进太原第十九中学,独特的“棋艺走廊”和“棋艺文化墙”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体育氛围。作为一所传统体育学校,第十九中学已将象棋课程纳入其教学课程。每个班每周都有国际象棋选修课。学校每学期都举办象棋比赛、体育节等活动,引导学生学习象棋,爱上象棋。

近年来,太原市第十九中学等一批中小学校在全国各地纷纷涌现,积极探索体育课的改革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但“星星之火”尚未形成“燎原之势”。虽然深化体育与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,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课呢?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探索。

“体育的本质是一个项目。体育课应以训练运动技能为重点,建立分项目的课程体系赵晓春建议地方政府协调教育资源,支持中小学开展多项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项目。同时,要大力开展市、区、校各级各类体育联赛,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深入参与中,真正热爱某项体育运动,培养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。

“我们应该更多地发掘体育的教育功能,弘扬团结、拼搏、坚持的体育精神,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,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。”陈安平建议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增加“体育精神”的特殊内容。通过讲故事和参加比赛,孩子们可以真正地感知和理解体育精神,并把它融入他们的内心,并把它融入他们的行动中。

“未来的体育课应该是什么样的?只能说,目前我们还在摸索。我们的体育课改革刚刚开始,还有许多实际困难需要解决。然而,我们也看到,体育与教育的融合正在获得势头,而且十分紧迫。”双说,“随着大众对优质教育、健康生活、精神文化等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,体育课已经与大众的福祉紧密相连,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意义和价值。”(结束)